跳到主要內容區
歷史沿革

歷史沿革

(一)前言
  大學作為高等教育學府,孕育自由開放的精神,鼓勵想像及激發靈感,並培養獨立思考和分析批判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職志。而人文領域的教學研究,更能繼承、改良與創新傳統,可對文明的開展和人性的再塑提出新的貢獻。
  閩南文化碩士學位學程正是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中被建立起來的,期能培育具批判反省能力及應用創新能力的人文學術工作者;同時,在一個結合歷史學、人類學、民俗學及民間文化研究、空間研究、博物館學、文化資產保存等學科,並以金門為核心,涵蓋閩南文化圈(包括泉州、漳州、廈門、澎湖、台灣本島、東南亞各地之華人社群)之各個田野,閩南文化研究所嘗試建立一種「跨領域的對話」與「跨地域的比較」的人文研究與關懷之學術視野。

(二)現況
  1.簡史

  金門歷史悠久,西元4世紀已有漢人移墾的記載。宋末元初眾多島民移墾至此,7百餘年來傳承了完整的閩南文化,可謂文風鼎盛、武功卓著之地。17世紀中葉以後,大量島民渡過黑水溝,「唐山過台灣」,落腳澎湖、安平、鹿港等地,引入了閩南原鄉的漢文化。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,華僑大量出洋,遠渡到南洋各邦、日本等地,匯回資金並帶入外洋文化,造就了中西合璧的僑鄉特色,南洋金門僑界更在僑居地佔有重要的經濟地位。民國38年以後,國共戰爭與兩岸長期對峙,國軍徹底將金門建構成軍事化的空間與社會,又為這裡留下了鮮明的戰地形象。
  由於現代化及都市化程度較緩,金門至今仍保存了大量的有形與無形之閩南文化、僑鄉文化與戰地文化,如傳統聚落與民居建築、古典的宗族文化、傳統信仰與生命禮儀等,受到國內外學術界與文化界人士的高度重視。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也多所關切金門傳統文化的保存,多所期許金門加強保存、研發等工作,期能發展自身特色。我國六座國家公園中,唯一一座以人文史蹟及戰役史蹟保存為職志者僅有金門國家公園,顯見其重要性。
  然而,近半世紀的戰地政務之軍事管理,深厚的金門歷史文化受到忽視及破壞,加上人口外移嚴重,許多民俗祭典無以為繼,古厝崩壞無法處理,如何透過學術研究、社會教育、法令制定、經營管理各層面加以推動傳統文化的保存及再生,實為刻不容緩之課題。
  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碩士學位學程的成立,旨在以結合學校與地方資源,推動閩南文化及其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,以金門為核心,擴及廈門、泉州、漳州以及台灣、南洋閩南文化之跨地域比較研究,並面對閩南文化的歷史保存與現實發展的課題,透過人文社會科學跨領域的研究,培育閩南文化研究人才與文化產業經營人才。